现代医学认为耳鸣、耳聋发病受到多重因素影响,主要的病因有先天因素、药物因素、年龄因素、自身免疫因素等。
中医称耳聋为暴聋、厥聋、久聋、渐聋、劳聋、虚聋、火聋、气聋、阳聋等。其病因病机主要有:
►外邪侵犯:起居不慎或气候突变时,风热外邪侵犯或风寒化热,侵及耳窍致耳鸣、耳聋。
►肝火上扰:耳为肝胆经脉之所辖,若情志不调,忧郁不舒,气机郁结,气郁化火,火性上炎或暴怒伤肝,循经上扰致耳鸣、耳聋。
►痰火郁结:脾胃不调,运化无权,水湿内停,聚而为痰,痰郁化火,痰火互结蒙蔽清窍,出现耳鸣耳聋之证。
►气滞血瘀:病久不愈,肝气郁结,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,耳窍经脉瘀阻,清窍闭塞,致耳鸣、耳聋。
►肾精亏损:素体不足、纵欲等致肾精耗伤,或老年肾精渐亏,髓海空虚,耳窍失养而发病。
►脾胃虚弱: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,脾胃虚弱,脾气不健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经脉空虚,清气不升,致耳窍失养,发生耳鸣、耳聋。
中医对本病认识独到,且应用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效果。
耳鸣、耳聋的针灸治疗
针灸治疗耳鸣、耳聋,独特之处在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取穴、局部远端结合取穴,其中局部选穴是针刺治疗耳鸣的基础。
1、“发蒙”针法
“发蒙”针法是针对眼睛看不清、耳朵听不见、头昏目眩、心中昏聩以唤醒蒙昧的针法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曰:“夫发蒙者,耳无所闻,目无所见……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,而疾偃其声,必应于针也。”
耳鸣、耳聋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,应遵循耳病查经的方法。耳前三穴耳门、听宫、听会分布为手少阳经、手太阳经、足少阳经经穴。上述三经经脉直接循行入耳,听宫一穴为上述三经的交会穴,同时调节三经经脉。另外,从神经解剖上看,听宫穴下有耳颞神经,针刺听宫可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,调节鼓膜功能。
“发蒙”针法中“发”是升发向上的意思,“蒙”是昏聩不清之意。治疗时要求患者把两个鼻孔紧紧扪住,并同时闭口,使气上走于耳目,耳内能听到响声。针刺配合闭合口鼻可以升发疏散气机,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达到治疗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的目的。
综上所述,通过把穴位与“发蒙”针法进行有机结合,可导气上行,开启耳窍,治疗耳鸣耳聋。
2、天竺灸法
天竺灸是基于古代“苇管灸”改良运用的艾灸治疗法。天竺灸直接施灸作用于耳部,艾绒燃烧时借助天竺通道温通内耳,可以宁心安神,消除耳鸣。
此外,研究发现,艾灸外耳道,其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可以通过改变耳内经行血管的血液流变,激活相应感受器,进而影响血液循环,调节神经功能,以发挥改善神经性耳鸣的作用。
日常护耳有哪些方法
1、穴位按摩
用食指或拇指按揉耳前的耳门、听宫、听会等穴位,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,保护听力。
2、鸣天鼓
操作时,将两手掌心搓热后紧按两耳外耳道,食指放在中指上,并迅速向下滑弹敲击枕骨,这时耳中有明显声响。如此连续敲击24下,每天可重复3次。
双耳与肾有密切关联,肾开窍于双耳。应用“鸣天鼓”法,可使人体经络及肾气得到疏通,扶正固本,所以能起到防治耳鸣耳聋的效果。
3、防止损伤
不要经常掏挖耳朵,这样做不但容易损伤耳道皮肤,还会引起感染、发炎,造成听力下降。
佩戴耳机时,也要注意时长和音量大小,避免戴着耳机睡觉。
4、避免噪音
噪音会直接损伤我们的听觉器官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出现烦躁不安、失眠等情况,引起血压升高、心脏排出血量减少,进而影响内耳供血,造成听觉下降。
5、健康饮食
倡导低盐清淡饮食。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和蛋白质的蔬菜、水果或是鱼肉、牛羊肉等,也可常喝核桃粥、芝麻粥等养生粥,对于保护听力有一定的益处,同时尽量戒烟酒。
6、积极治疗和控制疾病
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全身性疾病,特别是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。提醒大家,应积极治疗高血压、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疾病,定期体检。